新闻中心 分类
国徽 国徽设计背后的故事:为何未能与共和国同步诞生? 发布日期:2024-09-28 10:20:02 浏览次数:

国徽定制

国徽

《关于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旋律的公告》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公布,对国徽设计标准作出具体规定:“须展现中国风格”。此规定既是检验设计者技艺的准则,也关联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徽,作为国家的象征,其设计过程充满曲折,充分展现了创新思想的激烈碰撞。

国徽

国徽设计的初步探索

初秋时节,毛泽东在审阅国徽设计草案后,提出对设计的不满,并强调:“国旗设计不必直接展现工农联盟,而国徽设计则需体现。”此观点为国徽设计确定了方向,同时也增加了设计的难度。截至9月14日,第六小组传达了毛泽东对国旗和国徽设计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二者的基本样式,并制定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此阶段的成果被称为第一稿,其主要创意为齿轮、嘉禾图案与五角星的巧妙结合。

国徽

国徽初版问世,预示着该设计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齿轮和稻穗的结合象征着工农联盟,五角星凸显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尽管该方案基本符合毛泽东的构想,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遇到不少难题。设计团队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寻求既能展现工农联合精神,又能体现国家形象的图案设计。

国徽

国徽设计的进一步深化

国徽

国徽

在设计深化阶段,设计师团队意识到单纯齿轮与嘉禾的结合不足以全面体现新中国的形象。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加入新元素来提升国徽的象征意义。这一阶段的设计被定位为第二基本稿,其主要创新在国徽中明确天安门和五角星的主体布局。

国徽

天安门元素的创新融入赋予了国旗设计新的生命力。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天安门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沉淀,亦见证着新中国的创立。国徽中五角星的精准排列进一步凸显了其政权意味。尽管设计结构完整,但其实现过程中仍遭遇众多技术难题。设计者需在保持天安门与五角星视觉平衡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展示国家形象的图案设计方案。

国徽

国徽设计的反复推敲

国徽

国徽图案的延时定稿凸显了新中国领导者严谨作风和实际导向,确保了对后续设计方案的充分酝酿。该图案对十八年后国徽成功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思想引领和风格基石作用。本文将其定义为第三稿,其核心理念是:国徽选定的最终图案,以红绸贯玉环形成的环结为特色。

第三稿设计发布,将国徽设计提升至更高层次。红带与珠饰的完美结合,为国徽注入深刻的层次感和崇高的气息。尽管设计本身完美至极,却在实施阶段遭遇多重技术障碍。设计团队需保持红带与珠饰的协调,同时探索既彰显中国风格又展现国家形象的图案设计。

于共和国春初,中央美院专家团呈现一枚以天安门为核心标志的国徽设计第四稿,此稿特以天安门图案为主视觉元素。

国徽

第四稿的发布标志着国徽设计步入了成熟阶段。嵌入天安门图案不仅增强了国徽的庄严与纯净,还凸显了其显著的民族风格。设计者在保持天安门布局协调性的同时,须寻找到一种图案,既能展现民族风格,亦能塑造国家形象。

国徽设计的最终定型

在1950年6月11日的会议上,国徽设计团队研究并确定了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提出的方案——以天安门为中心,借鉴大会徽设计元素的图案,并确定了修改要点。至6月15日,张仃提交了修订后的国徽设计,附有说明:“红色齿轮与金色嘉禾结合,象征工农联盟。”此设计在张光宇和周令钊的技术支持下完成,曹肇基助理负责绘图协助。

国徽

张仃的作品形态完美,内涵丰富。红色齿轮与金色稻穗的交织,既象征工农联盟,亦昭示新中国的诞生。设计师需在协调红色齿轮与金色稻穗的基础上,打造兼具中国特色与国家形象的图案。

紧接着,清华大学国旗设计团队遵循周恩来指示,对稻穗图案进行了精心修改,重新绘制了国徽的整体形象,并向国徽评审小组提交。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大会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其设计说明》,正式认定了国徽图案。

国徽平面设计成功符合预期目标,迄今被推崇为非凡佳作,堪称独一无二。自图案选定后,梁思成热情地向中央部门力荐,并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雕塑副教授高庄主导国徽立体雕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总体而言,国徽的选定历程与国旗、国歌有别,凸显了其独特性。国徽设计集中了集体智慧,荟萃了多样优势。具体到设计方案,由张仃领衔且中央美术学院参与的版本,为国徽的基本构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该方案的要素最终构成了国徽的核心部分。

国徽设计面临技术难题与政治因素的双重考究。该过程充斥着迂回曲折与观念较劲,亦是这些波澜与冲突的交织,赋予了国徽极高的美学价值与崇高的象征寓意。


手机扫描二维码
添加好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