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团中央决定制作团旗、团徽和团歌。经过多年的征集、筛选和修改,这一过程凝聚了无数心血和努力。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和深意?
早期决定
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省代表大会落幕,团中央随即响应代表们的请求,决定制定团旗、团徽、团歌。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一项重要行动。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即将展开,青年团作为一支重要的青年组织力量,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标志,以团结青年并展示其形象。因此,到了1956年4月,团中央再次向各级团组织发出通知,号召征集团旗、团徽、团歌以及少先队队旗、队徽、队歌的设计图案和词曲作品。当时,团中央期望能够汇聚众智,广泛收集来自社会各界的高质量设计。
大量征集
1956年10月底,团中央共收到18个省市大约200多位作者寄来的近600件设计稿件,包括团徽、团旗、队旗和队徽。这份热情的参与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可能是创作者对青年团和少年队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期待。活动覆盖面之广,参与者之众,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当时征集活动的力度之大和响应之热烈。这些丰富的设计稿件,为团徽的最终选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工作调整
在征集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后,团旗和队旗的式样已较为完善,无需重新设计。因此,工作重点转向了团徽的设计。我们便在部分省市团组织和美术工作者中征集团徽设计图案。这一调整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合理决策。评估认为,现有的团旗和队旗已充分展现了组织的形象和内涵,故将工作重心放在团徽设计上。我们集中精力,力求最终确定最符合共青团形象的团徽样式。
明确方向
1958年,反右派斗争落幕,团中央重启了相关工作。当时,团中央书记处和宣传部领导一致认为,团徽的设计应由团内美术工作者负责。这表明团中央对团徽设计有着更为明确的方向感。他们把设计人员限定在团内美术工作者之中,这样做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设计方向,因为这些人更能深刻领会共青团的理念和形象要求。书记处书记罗毅还特别将干部郑荣时叫到办公室,向他交代了相关事宜。
细致修改
李国靖接到指示后,便依循既定的设计图样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众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959年初,罗毅对李国靖的设计图提出了修改建议,比如将带有“中国共青团”五个字的绶带移至另一图样,并对团旗的飘动感进行了调整。李国靖迅速执行了这些要求,整个过程严谨细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设计人员们力求团徽能完美展现共青团的形象,对任何瑕疵都不曾放过。
最终敲定
1959年4月29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把手胡耀邦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递交了报告。报告中附有李国靖绘制的标准图等资料。他请求党中央审阅团徽的设计样式,并提议于5月4日公布。到了1959年5月4日,《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同时发布了团徽图样及其说明。这一稿件的完成汇聚了众多人的辛勤付出,大家的目标就是这一天。团徽最终成为了共青团的象征,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各位读者,请问你们认为团徽的设计流程体现了哪个时代的风貌?欢迎留言、点赞以及转发这篇文章。